有一天,朋友一見我就抱怨說:「今天差點被家裡的臭小子氣死。」
原來是她5歲的兒子淘氣打翻了書房的水杯,孩子不僅沒有告訴爸媽,反而偷偷把書房的門鎖上,當做什麼都沒發生。直到朋友發現的時候,漫延的水已經流到電腦下面,把電腦泡壞了。
朋友氣得把兒子暴揍一頓:「犯了錯誤不敢承認,竟然還學會掩蓋了!小小年紀就不誠實。」
其實孩子之所以不敢告訴媽媽,也是因為平時他只要犯了一點小錯都會被媽媽嚴厲懲罰。
朋友常說,孩子犯錯就得好好教訓一頓,才能長記性。
長期這樣,導致孩子一做錯事就本能地選擇逃避。
其實很多孩子在面對犯錯的時候都會選擇逃避。最極端的例子就是之前一則令人唏噓的新聞:一名9歲男孩,因為打碎了學校的玻璃,不敢告訴家長,又害怕被懲罰,留下遺書後,跳樓自殺。
孩子在犯錯後為什麼會用更錯誤的方式去逃避呢?
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的問題,每種異常行為的背後,一定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
這些孩子不敢面對錯誤,本質上是不敢面對父母和身邊的人。孩子犯錯後,家長的態度影響孩子的一生。
錯誤的教育方式影響孩子的一生
一、當眾懲罰孩子,讓孩子產生羞恥感 很多家長喜歡在孩子犯錯誤後,當眾責罵孩子,為的是讓孩子長記性,下次不要再犯。
但是這樣當眾「羞辱」孩子,會給孩子帶來強烈的羞恥感,甚至會讓孩子產生一種錯覺:
「我很笨,我一點價值都沒有,我不被喜愛。」
知乎上曾經有一個回答者講述了自己童年被當眾批評的事情:
她在二年級時,被班主任指派去做一件自己不擅長的事,然後當眾被指出來罵。
從那以後,她心裡就一直藏著一個脆弱笨拙、自卑無能、陰暗的小女孩,如影隨形地跟著她,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到國外。
即使現在GMAT考試全球排前10%,她依然覺得只有自己知道,我多麼無能,多麼差勁,多麼醜陋,多麼自卑……
童年時產生的羞恥感,將困擾人的一生。
二、過於嚴厲的懲罰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被過於嚴厲的手段、甚至暴力手段懲罰過的孩子,會感到無比的恐懼和無助,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
我有一個表弟,從小家長對他管教十分嚴厲。有一次他吃飯的時候把飯菜掉在桌上,爸爸暴怒,一把將他拎到堆積雜物的地下室里關起來。
當時只有7歲的表弟一個人呆在陰冷潮濕的地下室里,周圍一片黑暗,他嚇得大哭大喊,求饒認錯,爸爸都沒有給他開門。後來表弟哭著睡著了,直到半夜爸爸才來開門。
這件事成為了表弟童年的陰影,卻被爸爸當做事迹拿出來跟人炫耀:「看吧,要不是我,你現在吃飯能這麼乾淨、體面?」
表弟後來做事一直謹慎規矩,生怕犯錯,跟父母交流也很少。
他在外面做錯事的第一反應,是千萬不能讓爸媽知道。
有幾次他的求助電話打到我這裡,還會叮囑我:「別告訴我爸媽。」
甚至有一次他開車不小心剮蹭,明明可以跟父親求助,讓他找保險公司、維修公司的朋友幫忙,但他寧願掏錢息事寧人。
後來他自嘲一樣地說:「有時候真不知道自己在怕什麼。怕他們打我?不會,我已經30歲了。怕他們罵我?也不是,罵幾句又能怎麼樣呢。」
其實他已經失去了安全感,失去了對父母的信任。生怕勾起哪怕一點童年不愉快的回憶。
以下幾種情況,切忌懲罰孩子
一、孩子因能力不足做錯 有些錯誤是因為孩子能力不夠,並非是刻意而為。比如孩子不小心摔了杯子或吃飯比較慢,這是因為孩子年紀小,能力沒有達到。
這些小錯誤是他們成長中必然經歷的過程,我們每個大人也都經歷過。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包容。
二、孩子因無知做錯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一位父親看到兒子在自己新買的車上亂劃,一時氣憤把孩子的手打腫了。後來才發現,孩子寫的是「我愛爸爸」。
此時已經後悔莫及,3歲的孩子不懂得車與地面紙張的區別。
有些錯,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我們必須要讓他知道為什麼錯,錯在哪兒,而不是一味地衝動懲罰孩子。
三、孩子犯了和大人一樣的錯
我曾見過一個父親把煙頭直接扔在地上,跟他後面的三歲孩子,也把手中的糖果紙扔地上,父親要孩子把糖果紙撿起來,孩子委屈地說:「爸爸,你自己也把煙頭扔地上的啊。」
父母榜樣的力量是無比大的,如果孩子因為模仿我們而做錯事,是不是應該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呢?
如何糾正孩子的錯誤
一、及時教育,給出對錯界限 劉濤參加《萌寵小大人》節目時,泰勒和鄭子祺因為爭搶玩具打架,劉濤第一時間不是批評,而是先了解事情經過,發現泰勒說了謊。
面對孩子的謊言,劉濤通過帶著孩子一起查看監控錄像,來引導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及時糾正。
劉濤表示:「不能讓孩子覺得可以從撒謊中受益,這樣會助長他的行為。」
二、鼓勵孩子勇敢面對錯誤 陝西某小區一熊孩子在電梯撒尿,孩子的媽媽知曉此事後,做了這麼幾件事:
首先,批評孩子,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孩子手寫檢討書向大家道歉,保證以後會改掉壞習慣。
其次,媽媽在業主群,向大家道歉:「作為家長,首先為自己的教育失職道歉,再替自家熊孩子的不文明行為道歉」。隨後,她又貼上孩子的檢討書,請大家原諒。
最後,爸爸每天陪著孩子打掃電梯,監督孩子認真拖地擦廂壁。
通過這一系列行為,媽媽讓孩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承認家長教育不到位也有責任,並且陪著孩子一起彌補錯誤、共同承擔責任。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得到了糾正和引導,還明白做錯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對和承擔。爸爸媽媽不會因為他犯錯而拋棄他、不愛他,而是會跟著他一起面對錯誤。
唯有這樣,孩子才能有承擔責任的勇氣。
三、溝通引導代替責罵 有一次在商場,一個五六歲的男孩帶著超人的面具在自動扶梯上跳來跳去,十分危險。他的爸爸連忙過來制止:「跟你說過不能在這附近玩的!你不要命了嗎!」
小男孩不服氣,摘下面具大喊:「英雄是不怕死的!」
他爸聽完一愣,然後蹲下身按住他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英雄是不會將性命斷送在玩樂上的,真正的英雄只有在保護重要的人時才會豁出性命。」
小男孩想了想,用力點點頭,然後他們手牽著手走遠了。
正確的溝通引導,作用遠勝於責罵。
四、幫助孩子在錯誤中學習 智慧的父母,不但幫助孩子認識錯誤,承擔責任,還會引導孩子在錯誤里思考問題。
著名科學家史蒂芬·葛雷在接受採訪時,被記者提問:「你為什麼比一般人更有創造力,是什麼因素讓你超乎別人?」
他回答說:「這都和我小時候做錯事,媽媽的教育方法有關。」
有一次,他從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失手把瓶子掉在地上,牛奶濺得滿地都是。
媽媽來到廚房,並沒有大呼小叫,也沒有責罰他,而是說:「哇,你製造了這麼大的混亂,我們來把它清理乾淨吧。可以用海綿,毛巾或拖把,你喜歡哪一種?」
史蒂芬選擇了海綿,然後和媽媽一起清理打翻了的牛奶。
媽媽又說:「我們在如何有效地用兩隻小手拿大牛奶瓶上已經做了個失敗的實驗,讓我們到後院去,把瓶子裝滿水,看看你是否可以拿得動它。」
於是,史蒂芬學會了,如果他用雙手抓住瓶子上端接近瓶嘴的地方,瓶子就不會掉。
這位知名的科學家說:「就是這樣,我知道我不需要害怕錯誤,而且,錯誤是學習新東西的機會,科學實驗也是如此,即使實驗失敗,我們還是會從中學到有價值的東西。」
每一個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都免不了要犯這樣那樣的錯誤。父母選擇包容,孩子就會在安全中,學會誠實和承擔;父母選擇引導,孩子就會在嘗試中,學會思考和研究。
孩子犯錯是人之常情,聰明的父母懂得利用錯誤幫助孩子成長。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
孩子犯錯後,父母最不該做這件事
有一天,朋友一見我就抱怨說:「今天差點被家裡的臭小子氣死。」
原來是她5歲的兒子淘氣打翻了書房的水杯,孩子不僅沒有告訴爸媽,反而偷偷把書房的門鎖上,當做什麼都沒發生。
直到朋友發現的時候,漫延的水已經流到電腦下面,把電腦泡壞了。
朋友氣得把兒子暴揍一頓:「犯了錯誤不敢承認,竟然還學會掩蓋了!小小年紀就不誠實。」
其實孩子之所以不敢告訴媽媽,也是因為平時他只要犯了一點小錯都會被媽媽嚴厲懲罰。
朋友常說,孩子犯錯就得好好教訓一頓,才能長記性。
長期這樣,導致孩子一做錯事就本能地選擇逃避。
其實很多孩子在面對犯錯的時候都會選擇逃避。最極端的例子就是之前一則令人唏噓的新聞:一名9歲男孩,因為打碎了學校的玻璃,不敢告訴家長,又害怕被懲罰,留下遺書後,跳樓自殺。
孩子在犯錯後為什麼會用更錯誤的方式去逃避呢?
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的問題,每種異常行為的背後,一定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
這些孩子不敢面對錯誤,本質上是不敢面對父母和身邊的人。孩子犯錯後,家長的態度影響孩子的一生。
錯誤的教育方式影響孩子的一生
一、當眾懲罰孩子,讓孩子產生羞恥感
很多家長喜歡在孩子犯錯誤後,當眾責罵孩子,為的是讓孩子長記性,下次不要再犯。
但是這樣當眾「羞辱」孩子,會給孩子帶來強烈的羞恥感,甚至會讓孩子產生一種錯覺:
「我很笨,我一點價值都沒有,我不被喜愛。」
知乎上曾經有一個回答者講述了自己童年被當眾批評的事情:
她在二年級時,被班主任指派去做一件自己不擅長的事,然後當眾被指出來罵。
從那以後,她心裡就一直藏著一個脆弱笨拙、自卑無能、陰暗的小女孩,如影隨形地跟著她,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到國外。
即使現在GMAT考試全球排前10%,她依然覺得只有自己知道,我多麼無能,多麼差勁,多麼醜陋,多麼自卑……
童年時產生的羞恥感,將困擾人的一生。
二、過於嚴厲的懲罰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被過於嚴厲的手段、甚至暴力手段懲罰過的孩子,會感到無比的恐懼和無助,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
我有一個表弟,從小家長對他管教十分嚴厲。有一次他吃飯的時候把飯菜掉在桌上,爸爸暴怒,一把將他拎到堆積雜物的地下室里關起來。
當時只有7歲的表弟一個人呆在陰冷潮濕的地下室里,周圍一片黑暗,他嚇得大哭大喊,求饒認錯,爸爸都沒有給他開門。後來表弟哭著睡著了,直到半夜爸爸才來開門。
這件事成為了表弟童年的陰影,卻被爸爸當做事迹拿出來跟人炫耀:「看吧,要不是我,你現在吃飯能這麼乾淨、體面?」
表弟後來做事一直謹慎規矩,生怕犯錯,跟父母交流也很少。
他在外面做錯事的第一反應,是千萬不能讓爸媽知道。
有幾次他的求助電話打到我這裡,還會叮囑我:「別告訴我爸媽。」
甚至有一次他開車不小心剮蹭,明明可以跟父親求助,讓他找保險公司、維修公司的朋友幫忙,但他寧願掏錢息事寧人。
後來他自嘲一樣地說:「有時候真不知道自己在怕什麼。怕他們打我?不會,我已經30歲了。怕他們罵我?也不是,罵幾句又能怎麼樣呢。」
其實他已經失去了安全感,失去了對父母的信任。生怕勾起哪怕一點童年不愉快的回憶。
以下幾種情況,切忌懲罰孩子
一、孩子因能力不足做錯
有些錯誤是因為孩子能力不夠,並非是刻意而為。比如孩子不小心摔了杯子或吃飯比較慢,這是因為孩子年紀小,能力沒有達到。
這些小錯誤是他們成長中必然經歷的過程,我們每個大人也都經歷過。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包容。
二、孩子因無知做錯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一位父親看到兒子在自己新買的車上亂劃,一時氣憤把孩子的手打腫了。後來才發現,孩子寫的是「我愛爸爸」。
此時已經後悔莫及,3歲的孩子不懂得車與地面紙張的區別。
有些錯,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我們必須要讓他知道為什麼錯,錯在哪兒,而不是一味地衝動懲罰孩子。
三、孩子犯了和大人一樣的錯
我曾見過一個父親把煙頭直接扔在地上,跟他後面的三歲孩子,也把手中的糖果紙扔地上,父親要孩子把糖果紙撿起來,孩子委屈地說:「爸爸,你自己也把煙頭扔地上的啊。」
父母榜樣的力量是無比大的,如果孩子因為模仿我們而做錯事,是不是應該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呢?
如何糾正孩子的錯誤
一、及時教育,給出對錯界限
劉濤參加《萌寵小大人》節目時,泰勒和鄭子祺因為爭搶玩具打架,劉濤第一時間不是批評,而是先了解事情經過,發現泰勒說了謊。
面對孩子的謊言,劉濤通過帶著孩子一起查看監控錄像,來引導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及時糾正。
劉濤表示:「不能讓孩子覺得可以從撒謊中受益,這樣會助長他的行為。」
二、鼓勵孩子勇敢面對錯誤
陝西某小區一熊孩子在電梯撒尿,孩子的媽媽知曉此事後,做了這麼幾件事:
首先,批評孩子,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孩子手寫檢討書向大家道歉,保證以後會改掉壞習慣。
其次,媽媽在業主群,向大家道歉:「作為家長,首先為自己的教育失職道歉,再替自家熊孩子的不文明行為道歉」。隨後,她又貼上孩子的檢討書,請大家原諒。
最後,爸爸每天陪著孩子打掃電梯,監督孩子認真拖地擦廂壁。
通過這一系列行為,媽媽讓孩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承認家長教育不到位也有責任,並且陪著孩子一起彌補錯誤、共同承擔責任。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得到了糾正和引導,還明白做錯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對和承擔。爸爸媽媽不會因為他犯錯而拋棄他、不愛他,而是會跟著他一起面對錯誤。
唯有這樣,孩子才能有承擔責任的勇氣。
三、溝通引導代替責罵
有一次在商場,一個五六歲的男孩帶著超人的面具在自動扶梯上跳來跳去,十分危險。他的爸爸連忙過來制止:「跟你說過不能在這附近玩的!你不要命了嗎!」
小男孩不服氣,摘下面具大喊:「英雄是不怕死的!」
他爸聽完一愣,然後蹲下身按住他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英雄是不會將性命斷送在玩樂上的,真正的英雄只有在保護重要的人時才會豁出性命。」
小男孩想了想,用力點點頭,然後他們手牽著手走遠了。
正確的溝通引導,作用遠勝於責罵。
四、幫助孩子在錯誤中學習
智慧的父母,不但幫助孩子認識錯誤,承擔責任,還會引導孩子在錯誤里思考問題。
著名科學家史蒂芬·葛雷在接受採訪時,被記者提問:「你為什麼比一般人更有創造力,是什麼因素讓你超乎別人?」
他回答說:「這都和我小時候做錯事,媽媽的教育方法有關。」
有一次,他從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失手把瓶子掉在地上,牛奶濺得滿地都是。
媽媽來到廚房,並沒有大呼小叫,也沒有責罰他,而是說:「哇,你製造了這麼大的混亂,我們來把它清理乾淨吧。可以用海綿,毛巾或拖把,你喜歡哪一種?」
史蒂芬選擇了海綿,然後和媽媽一起清理打翻了的牛奶。
媽媽又說:「我們在如何有效地用兩隻小手拿大牛奶瓶上已經做了個失敗的實驗,讓我們到後院去,把瓶子裝滿水,看看你是否可以拿得動它。」
於是,史蒂芬學會了,如果他用雙手抓住瓶子上端接近瓶嘴的地方,瓶子就不會掉。
這位知名的科學家說:「就是這樣,我知道我不需要害怕錯誤,而且,錯誤是學習新東西的機會,科學實驗也是如此,即使實驗失敗,我們還是會從中學到有價值的東西。」
每一個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都免不了要犯這樣那樣的錯誤。父母選擇包容,孩子就會在安全中,學會誠實和承擔;父母選擇引導,孩子就會在嘗試中,學會思考和研究。
孩子犯錯是人之常情,聰明的父母懂得利用錯誤幫助孩子成長。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