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朋友向我抱怨自己的小孩雷雷,任性、頑固、暴脾氣,和他講道理根本講不通。雷雷媽媽和雷雷說了很多遍看電視機時要坐在遠處的沙發上,可雷雷每次都要緊湊到液晶屏幕前,媽媽和他解釋了很多遍近距離看電視的壞處,雷雷就是不改,根本不放在心上。
除此之外,雷雷還喜歡趴在桌子上寫字,每次都需要家長提醒坐端正,大人勸解的話左耳進右耳出,依舊我行我素。
雷雷媽媽特別苦惱和疑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道理也講了不少,可雷雷軟硬不吃,壞習慣一樣沒改,顯得過於固執說不通。
我相信許多媽媽也有這樣痛苦的經歷,與孩子永遠說不通!明明大家說的都是同樣的語言,可媽媽的苦口婆心與孩子的做法永遠是一個天一個地。
明明說了這樣不行,孩子卻非得親自"試驗"一下;明明說了等一會,非得一哭二鬧三打滾,要家長立刻滿足自己的要求,不達目的不罷休。
有人說,孩子的固執都是家長無限度的寵溺造成的,孩子說不通道理,那也一定是家長沒有耐心。
這次,父母可不背這個鍋!
實際上,孩子過於固執說不通,很有可能是生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是孩子正常的"叛逆期"。
1、 為何孩子總是太固執說不通1. 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膨脹父母們仔細觀察自己的孩子會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說"不要""我自己來"等拒絕家長的話語頻率明顯增多。
有個孩子從小吃飯都是讓奶奶喂,但有一天孩子頭一撇,拒絕了奶奶遞到嘴邊的勺子,拿過奶奶手中的飯碗,說"不要奶奶,我自己吃!"奶奶為孩子的反常感到驚訝,懷疑孩子是不是生病了或在外面被別人欺負了。
實際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顯出的叛逆、頑固、不講道理都是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開始膨脹。這並不是一件壞事,相反,這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成長,他們已經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沒必要什麼事情都經家長之手,都聽爸爸媽媽的,自己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2. 孩子的求知探索慾望膨脹孩子是天生的探索家,自出生以來便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蹣跚學步的孩子由於行動力上的局限只能夠任由家長擺布照顧,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增強,又加上能跑能跳能說話,孩子自然而然地開始違背一些自己討厭的命令。
又因為求知探索欲的膨脹,孩子經常會有一些稀奇古怪的要求與想法,並為此堅持不懈,死纏爛打,非得知道一二三四,父母說多少道理都沒用。
於是,孩子毫不講理的行為在家長眼中就成了"太頑固""講不通"。2、 面對"犟孩子",家長要懂"歐弗斯托原則"英國心理學家E·S·歐弗斯托提出的歐弗斯托原則:說服一個人的時候,開頭就讓他不反對,是實在要緊不過的事。
這個原則在中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諸葛亮巧辯聯東吳"。
赤壁之戰中,曹操統率百萬大軍準備攻打吳國,當時吳國分為主戰、主和兩派。諸葛亮為了說服孫權和蜀漢聯手抗曹,不遠千里來到東吳,企圖增加主戰派的聲勢。
這時,吳國的主戰論者魯肅對諸葛亮說:"為了促使孫權下決心打仗,希望你能把曹操的實力說得弱一點。"可是,當孫權向諸葛亮詢問曹操兵力時,諸葛亮卻說:"據說曹操有一百萬的精銳兵力,可是實際上並不止這個數字。所以,在這個時候,求和是比較明智的。"
孫權很驚訝地問道:"那為什麼兵力比吳國還弱的劉備,敢和曹操打仗呢?"諸葛亮說:"我的主公為了要復興大漢皇室,所以必須和曹操一戰。所謂正義之戰,兵力乃是次要的問題。為了吳國的安全著想,我勸你還是謀和。"
聽了孔明這番話,孫權也立志要和曹操決一勝負。於是蜀吳兩國合力抗曹,終於打勝了赤壁之戰,而在歷史上寫下輝煌的一頁。
諸葛亮知道孫權好戰,所以將敵人說得強大,這樣會及其孫權的鬥志。但如果諸葛亮從一開始就將敵方兵力說弱,那孫權很可能不將曹操當成威脅,也不會和蜀漢聯手。
歐弗斯托原則就是在告訴我們:說話是因人而異的,要使人不反對,先令人不反感。
3、 掌握"歐弗斯托原則",有效說服"犟孩子"1. 巧用說辭樂樂是個比較懶惰的小孩,從來不喜歡幫助家長做家務,有時候媽媽讓樂樂到樓下超市去買瓶醬油,樂樂都不願意。
有一天周末,媽媽不在家,只好由爸爸負責樂樂的晚飯。傍晚,樂樂從自己的房間出來,對爸爸抱怨道,"爸爸,我快餓死了,你現在就做晚飯吧。"
爸爸正想應答,突然又轉念說,"冰箱里沒有青菜,我們今晚不做飯了。"
"可是我很餓。"
"可是沒人去買菜啊。"
樂樂見到爸爸沒有出門買菜的意願,思索良久,最後妥協道:"我去拿錢買菜回來,爸爸你做飯吧。"
爸爸欣慰地答應了。
聰明的爸爸以"沒菜不做晚飯"為由讓孩子感到"絕望",最後只能自願完成"買菜"這個任務,全程既沒有爭執,又起到了鍛煉孩子的目的。爸爸這一招不可謂不高啊!
爸爸運用了"歐弗斯托原則",沒有強硬地為孩子下達某種命令,而是以反對拒絕為前提,讓孩子不得不接受家長的提議。
2. 尊重孩子的想法及語言有位媽媽從孩子上幼兒園起就特別看重孩子的學習狀況,對孩子的語文、數學等學科的知識教育十分嚴厲,一直到孩子上小學成績都十分優異。但逐漸地孩子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愛好——畫畫。
這位媽媽極力反對自己的孩子犧牲學習時間沉迷於畫畫,一看到她的學習成績下降就在耳邊嘮叨"你看看其他孩子。""你必須將精力放在學習上,畫畫是沒有前途的。",孩子想和媽媽談畫畫的問題總是被打斷。
孩子對媽媽不尊重自己的興趣愛好極其失望,開始在家中叛逆,和媽媽"對著干",媽媽對她說過的話一律當成耳邊風,甚至還朝媽媽頂嘴,母女關係開始疏遠。
在家長著急打斷孩子的話或急於為孩子下達某種命令時,不妨讓孩子把話說完。孩子成為家長眼中的"犟孩子",無非就是孩子不認同家長對自己的管理方式,或是家長與孩子的思想觀念沒有形成統一,於是喜歡與家長"對著干"。
家長對孩子的口頭禪就是"你應該""你不應該""你不能""你必須",這就像上司像下屬發出命令一樣,成年人天天聽這樣的話都覺得煩躁,更何況是孩子。
所以家長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尊重過孩子的想法與發表建議的權利。孩子不是家長的"所有物",在他們出生的那天起就註定擁有獨立的人格,因此家長對孩子說的話應該是"你覺得""你認為""這個怎麼樣",然後尊重孩子的想法與選擇,而不是實行強制的一刀切。
最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教育方式永遠比強硬地的打罵更能讓孩子接受。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孩子太固執說不通?掌握「歐弗斯托原則」,有效說服「犟孩子」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朋友向我抱怨自己的小孩雷雷,任性、頑固、暴脾氣,和他講道理根本講不通。雷雷媽媽和雷雷說了很多遍看電視機時要坐在遠處的沙發上,可雷雷每次都要緊湊到液晶屏幕前,媽媽和他解釋了很多遍近距離看電視的壞處,雷雷就是不改,根本不放在心上。
除此之外,雷雷還喜歡趴在桌子上寫字,每次都需要家長提醒坐端正,大人勸解的話左耳進右耳出,依舊我行我素。
雷雷媽媽特別苦惱和疑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道理也講了不少,可雷雷軟硬不吃,壞習慣一樣沒改,顯得過於固執說不通。
我相信許多媽媽也有這樣痛苦的經歷,與孩子永遠說不通!明明大家說的都是同樣的語言,可媽媽的苦口婆心與孩子的做法永遠是一個天一個地。
明明說了這樣不行,孩子卻非得親自"試驗"一下;明明說了等一會,非得一哭二鬧三打滾,要家長立刻滿足自己的要求,不達目的不罷休。
有人說,孩子的固執都是家長無限度的寵溺造成的,孩子說不通道理,那也一定是家長沒有耐心。
這次,父母可不背這個鍋!
實際上,孩子過於固執說不通,很有可能是生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是孩子正常的"叛逆期"。
1、 為何孩子總是太固執說不通1. 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膨脹
父母們仔細觀察自己的孩子會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說"不要""我自己來"等拒絕家長的話語頻率明顯增多。
有個孩子從小吃飯都是讓奶奶喂,但有一天孩子頭一撇,拒絕了奶奶遞到嘴邊的勺子,拿過奶奶手中的飯碗,說"不要奶奶,我自己吃!"奶奶為孩子的反常感到驚訝,懷疑孩子是不是生病了或在外面被別人欺負了。
實際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顯出的叛逆、頑固、不講道理都是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開始膨脹。這並不是一件壞事,相反,這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成長,他們已經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沒必要什麼事情都經家長之手,都聽爸爸媽媽的,自己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2. 孩子的求知探索慾望膨脹
孩子是天生的探索家,自出生以來便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蹣跚學步的孩子由於行動力上的局限只能夠任由家長擺布照顧,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增強,又加上能跑能跳能說話,孩子自然而然地開始違背一些自己討厭的命令。
又因為求知探索欲的膨脹,孩子經常會有一些稀奇古怪的要求與想法,並為此堅持不懈,死纏爛打,非得知道一二三四,父母說多少道理都沒用。
於是,孩子毫不講理的行為在家長眼中就成了"太頑固""講不通"。
2、 面對"犟孩子",家長要懂"歐弗斯托原則"
英國心理學家E·S·歐弗斯托提出的歐弗斯托原則:說服一個人的時候,開頭就讓他不反對,是實在要緊不過的事。
這個原則在中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諸葛亮巧辯聯東吳"。
赤壁之戰中,曹操統率百萬大軍準備攻打吳國,當時吳國分為主戰、主和兩派。諸葛亮為了說服孫權和蜀漢聯手抗曹,不遠千里來到東吳,企圖增加主戰派的聲勢。
這時,吳國的主戰論者魯肅對諸葛亮說:"為了促使孫權下決心打仗,希望你能把曹操的實力說得弱一點。"可是,當孫權向諸葛亮詢問曹操兵力時,諸葛亮卻說:"據說曹操有一百萬的精銳兵力,可是實際上並不止這個數字。所以,在這個時候,求和是比較明智的。"
孫權很驚訝地問道:"那為什麼兵力比吳國還弱的劉備,敢和曹操打仗呢?"諸葛亮說:"我的主公為了要復興大漢皇室,所以必須和曹操一戰。所謂正義之戰,兵力乃是次要的問題。為了吳國的安全著想,我勸你還是謀和。"
聽了孔明這番話,孫權也立志要和曹操決一勝負。於是蜀吳兩國合力抗曹,終於打勝了赤壁之戰,而在歷史上寫下輝煌的一頁。
諸葛亮知道孫權好戰,所以將敵人說得強大,這樣會及其孫權的鬥志。但如果諸葛亮從一開始就將敵方兵力說弱,那孫權很可能不將曹操當成威脅,也不會和蜀漢聯手。
歐弗斯托原則就是在告訴我們:說話是因人而異的,要使人不反對,先令人不反感。
3、 掌握"歐弗斯托原則",有效說服"犟孩子"1. 巧用說辭
樂樂是個比較懶惰的小孩,從來不喜歡幫助家長做家務,有時候媽媽讓樂樂到樓下超市去買瓶醬油,樂樂都不願意。
有一天周末,媽媽不在家,只好由爸爸負責樂樂的晚飯。傍晚,樂樂從自己的房間出來,對爸爸抱怨道,"爸爸,我快餓死了,你現在就做晚飯吧。"
爸爸正想應答,突然又轉念說,"冰箱里沒有青菜,我們今晚不做飯了。"
"可是我很餓。"
"可是沒人去買菜啊。"
樂樂見到爸爸沒有出門買菜的意願,思索良久,最後妥協道:"我去拿錢買菜回來,爸爸你做飯吧。"
爸爸欣慰地答應了。
聰明的爸爸以"沒菜不做晚飯"為由讓孩子感到"絕望",最後只能自願完成"買菜"這個任務,全程既沒有爭執,又起到了鍛煉孩子的目的。爸爸這一招不可謂不高啊!
爸爸運用了"歐弗斯托原則",沒有強硬地為孩子下達某種命令,而是以反對拒絕為前提,讓孩子不得不接受家長的提議。
2. 尊重孩子的想法及語言
有位媽媽從孩子上幼兒園起就特別看重孩子的學習狀況,對孩子的語文、數學等學科的知識教育十分嚴厲,一直到孩子上小學成績都十分優異。但逐漸地孩子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愛好——畫畫。
這位媽媽極力反對自己的孩子犧牲學習時間沉迷於畫畫,一看到她的學習成績下降就在耳邊嘮叨"你看看其他孩子。""你必須將精力放在學習上,畫畫是沒有前途的。",孩子想和媽媽談畫畫的問題總是被打斷。
孩子對媽媽不尊重自己的興趣愛好極其失望,開始在家中叛逆,和媽媽"對著干",媽媽對她說過的話一律當成耳邊風,甚至還朝媽媽頂嘴,母女關係開始疏遠。
在家長著急打斷孩子的話或急於為孩子下達某種命令時,不妨讓孩子把話說完。孩子成為家長眼中的"犟孩子",無非就是孩子不認同家長對自己的管理方式,或是家長與孩子的思想觀念沒有形成統一,於是喜歡與家長"對著干"。
家長對孩子的口頭禪就是"你應該""你不應該""你不能""你必須",這就像上司像下屬發出命令一樣,成年人天天聽這樣的話都覺得煩躁,更何況是孩子。
所以家長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尊重過孩子的想法與發表建議的權利。孩子不是家長的"所有物",在他們出生的那天起就註定擁有獨立的人格,因此家長對孩子說的話應該是"你覺得""你認為""這個怎麼樣",然後尊重孩子的想法與選擇,而不是實行強制的一刀切。
最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教育方式永遠比強硬地的打罵更能讓孩子接受。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